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论文集粹

《把酒问月》与李白的宇宙人生观

发布时间:2013年3月8日 10:21      点击量:180

《把酒问月》与李白的宇宙人生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薛天纬

月,是李白诗中最常见、最重要的意象。  

据(日)花房英树编《李白歌诗索引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),李白的1049首诗中,包含单字“月”的诗句有 “日西月复东”、“莫使金樽空对月”等92句,“月”字前加修饰限定语构成的词有“高月”、“云间月”等88条,“月”字后加限定语构成的词有“月露”、“月下仙”等21条(不计“月支”、“月支窟”、“月氏”三词)、包含这些词的诗句有“山明月露白”、“元礼同舟月下仙”等57句。另据我粗略统计,李白诗题中直接涉及“月”的有《初月》等1821首。

在所有这些写“月”的诗中,《把酒问月》是最重要的一首。因为这首诗不是一般地写景或抒情,而是表达了诗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。诗如下:

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。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。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

宇宙间所有天体中,月是与人最亲近的。我们抬头能看见的天体,是所谓“三光”日、月、星。满天繁星姑且不论,我们把日、月来作对比,会发现月亮比太阳更能引起人的诗意联想。首先,太阳明亮而且光度强烈,使人不敢直视,月光柔和,人可以“望月”;其次,日光下人要忙于劳作,应付生计,而月光下是人清静空闲的时候,劳作暂时停止了,情感活动就会活跃起来;再次,太阳总是圆圆的一轮,而月亮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。以上三种因素决定了月亮确实比太阳更富有诗意,这也是古今诗人们多咏月而基本不见咏日的原因。仅仅以月的圆缺变化来说,我们随手就能举出李白的不同诗例,比如,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”“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” 咏的是圆月;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”咏的是半月;“待月月未出,望江江自流。倏忽城西郭,青天悬玉钩。”咏的是初月。

那么,《把酒问月》咏的是什么样的月呢?我想,应该是圆月,因为诗中有“皎如飞镜”这样的话。题下有注:“故人贾淳令予问之”诗人是与友人一起在月下讨论宇宙人生的问题。

诗的首句,就是问月的核心问题: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”诗人问: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青天上的?这显然是个无解的问题,因为这个问题等于问宇宙的起源。当诗人举头望月之时,月亮事实上就代表了茫茫宇宙。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”二句,凭直觉来思考人与月的关系。人伸手够不着月亮,也无法登上月亮,月亮却普照人间,不管你走到哪里,月亮总是陪伴着你。在人与月的关系中,人虽然不能干预月,但总能享受到美好的月光。仰望高天上的一轮明月,人是无奈的,却是幸运的。这是在李白的时代。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,这个世界进入了现代社会,人与月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?人类制造的飞船——包括我们国家的嫦娥号和玉兔月球车——已经登上月球,李白的“人攀明月不可得”这句诗是否过时了?其实不然。当下的人类“登月”,是科技领域的事,并不能代替、也不能改变诗人对人与月、亦即人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思考与诗意想象。何况当代人类科技发展的水平,对于探求月球的物质属性以及开发利用月球来为人类服务,在我看来尚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(更不用说对更大范围的宇宙空间的探求),因此,对人类来说,在自己生活的地球上享受美好的月光,乃是更现实、更有意义的事情。

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”,写月亮的清辉,那天晚上天空一丝云彩都没有(绿烟灭尽),月光特别明亮。“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”,是人人都知道的月出月落的运行常规。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”,是对传说中月亮上景象的猜测。这六句诗用了“赋”的写法,是诗人仰望明月所见,基本属于直接观照和形象思维的层次。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”,这四句由形象观照进入抽象的哲学思考,是诗人对“青天有月来几时”这个问题的自我回答,也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论。略早于李白的诗人张若虚,在其名篇《春江花月夜》中写下过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”这样的诗句,李白诗句与张若虚诗句意思相同。其实际含义,就是人生有限,明月永恒,或者说人生有限,宇宙无穷。

既然如此,那么人应该怎样对待有限的生命、怎样度过有限的一生呢?这就是所谓“人生观”的问题了。李白的认识和态度,是非常清醒、非常唯物主义的。我们知道,李白崇信道教,并且正式加入过道籍,也写下过“玉颜已千霜”之类幻想长生的诗句,但李白绝不迷信那一套,他是把道教服食长生那些话说着玩的。他的人生愿望,就是“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”。这是在清醒认识到人生有限的前提下,对美好人生的期待。月光与美酒,就是美好人生的标志,“月光长照金樽里”就是每一天都过得快乐。诗人李白要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尽情享受美好的人生,他热爱人生,拥抱人生,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在另一名篇《将进酒》中,李白写道: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”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,昭示了李白人生观的一贯性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李白所抒发的,乃是一种“盛世情怀”,只有生活在盛世之人,没有太多的忧患,才能以放松的心情尽情享受美好人生。反之,以三国时代身为一世之雄的曹操为例,当他在诗歌中抒写对人生的感受时,则发出了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”的沉重叹息,这是因为他背负的社会责任太重,他有太多的忧患意识。李白“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”的吟唱,其实反映了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。

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,是古代哲人们早已感悟并且反复言说着的哲学命题。李白之前,比如屈原在《天问》中就提出过与“青天有月来几时”类似的问题:“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?”在《离骚》中又发出了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兮迟暮”的浩叹。李白之后,苏轼在中秋怀子由的《水调歌头》词中几乎是将李白诗句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”直接延展成了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的吟唱,其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祝愿,与李白诗句“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高天上一轮明月长在,月亮的清辉永照人间,即使天空偶然出现雾霾,总不能长久掩盖美好的月光。“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”,生活在今天的人们,需要的是与诗人李白一样的好心情,以期不辜负明月,不辜负我们自己有限的一生。